2022年全市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要点政策解读
近日,市政府印发了《2022年全市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全市将以“控大事故、防大灾害”为目标,以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为主线,以落实“常态化安全监管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和“企业一线岗位员工安全责任制”(以下简称“一线责任制”)为抓手,持续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深入整改全市安全生产领域“两个不到位、两个不扎实”等突出问题,严控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大及以上事故,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同比持续下降,努力减少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坚决防止发生因灾导致的群死群伤责任事件,以高水平安全服务保障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安全稳定环境。
根据《工作要点》,全市将围绕十条措施、一线责任制、严格执法、专项整治、基层基础、应急准备等6个方面,加强全市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灾害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抓“十条措施” 强化政府监管责任落实
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强化党政领导示范履职;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将业务工作和安全工作同时安排部署、同时推进落实、同时考核奖惩,强化全市各级监管部门务实履职;全市各级安委会、减灾委要采取明查暗访、交叉督查和督办交办等方式,加大对本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下级政府的督查考核力度。
抓“一线责任制” 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制定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履职评价规范,并将其作为评价履职尽责的重要依据;全面推广落实“一线责任制”,将企业一线员工全员参与研究、编制、学习、应用、操作“两单两卡”(岗位风险清单、岗位职责清单、岗位操作卡、岗位应急处置卡)作为重点,12 月底前,实现全市所有行业领域企业“一线责任制”全覆盖。
抓严格执法 推进应急管理工作依法治理
围绕重大风险、重大隐患和突出违法行为,严格开展检查诊断、行政处罚、整改复查“三部曲”闭环执法,严格落实执法“清零”和执法强度提升要求;严格落实“有案必查、一案双查、三责同追、四不放过”要求,对生产安全事故必须依法开展调查处理,对典型事故查处必须实施挂牌督办;建立安全生产诚信管理办法,分行业领域建立诚信管理制度,落实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对安全生产失信人的联合惩戒力度;积极推动修订《重庆市安全生产条例》《重庆市消防条例》《重庆市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定级办法实施细则》,推进制定“百部地标”(一百余部符合重庆实际的安全生产地方标准),推动成渝地区安全生产地方标准互认,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抓专项整治 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
强化“交账”意识,严格对单自查,全面梳理各项任务的完成进度,逐一评估销号,确保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聚焦重大风险、重大隐患和突出违法行为,扎实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统筹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八项工程”建设,按照“冬春强基础、汛期抓应急”思路,统筹推进冬春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损毁工程修复和病险水库整治、易涝点整治、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加快推进堤防工程、水库、防火公路、消防水池等重点工程建设。
抓基层基础 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条件、有能力、有规则”要求,围绕机构设置、职能职责、人员配备、设施装备、执法检查、监管监控、工作制度、救援队伍等 8 个方面,加强基层“五有八化”建设;强化城市规、建、管等各环节安全管控,围绕责任落实、夯实基础、风险辨识、严格管控、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宣传教育等 8 个方面,精准抓好城市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启动安全应急科普宣教体验基地群建设,加强“线上+线下”安全教育培训,开展应急知识“五进”等活动,加强全民安全素质教育培训;发挥大数据优势,鼓励重点行业领域和区县加快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抓应急准备 及时有效处置各类事故灾害
加强风险研判和应急资源调查,建立全市应急资源分布图和数据库,提升“一图一库”信息化管理水平;按照“专常群”要求,加强消防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好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强化重庆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应急抢险物资装备精准调度管理,强化应急抢险物资装备统筹配备,确保调度统一、流转有序、及时到位;严格落实应对极端暴雨和过境洪水应急处置规范,探索建立各行业领域、各级各类极端事故灾害响应处置操作细则;建立与周边省份重大事故灾害应对处置联动机制,形成事故灾害信息互享、监测预警协作、应急物资互助、应急队伍协同的跨区域应急联动新格局。
此外,《工作要点》提出了在保障措施上要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技术支撑,加强队伍建设。
强化组织领导。各区县、市级有关部门要切实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确保各项安排部署落实到位。持续优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持续实施安全专项资金机制,建立行政首长准备金应急保障机制,强化突发事件和抢险救灾资金保障。
完善技术支撑。加强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专家库建设,发挥中介机构、专家对部门和企业的安全技术服务支撑作用,在重要节点和特殊敏感时期,组织专家或专业机构参与对高危企业、重点单位和各类大型活动等的安全检查。
加强队伍建设。落实国家关于应急系统准军事化管理的统一部署,加强对应急管理系统干部职工的教育管理和关心关爱,不断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开展全市应急系统培训,全面提升全市应急管理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和专业素养,为推进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保证。